今日处暑
//
图片源于摄图网
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
处暑时节
炎阳不再炙烤,蝉儿不再鸣叫
盛夏渐行渐远,秋意愈来愈浓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之意,“处暑”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,气温将逐渐下降。处暑是一年当中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
处暑处于夏秋季节交替时期,此时天气并非真正意识上的凉秋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,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血压起伏、感冒等疾病,故有“多事之秋”之说。因此,处暑做好养生大计尤为重要,不要得了病才去治疗,要注意平时的饮食、起居,藏医学上很强调这一点。
《四部医典》中有:“医治疾病的善方有饮食、起居、药物、外治共四种。”还在《后序本》中载:“调养治法虽然有种,然而概括起来,只有饮食、起居、药物、手术外治等四种。”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普及一下处暑过后哪些疾病容易高发,从藏医饮食、起居等角度又该如何做好养生。
01
这5种病症要格外小心
01
感冒
气候处于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从立秋到处暑,秋阳肆虐,温度较高,加上秋雨绵绵,湿气较重,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,故有“秋”之说。处暑过后,天气开始干燥,昼热夜凉,气候寒热相交,稍有不慎,容易伤风感冒,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。
02
皮肤干痒
处暑过后,降水减少,湿度降低,皮肤容易干燥,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早晨起床时会觉得嗓子发干,皮肤干燥,即便喝一大杯水,也难以解渴。皮肤干燥就容易发痒,甚至有时挠破皮肤都不解痒。
03
血压起伏
图片源于摄图网
秋天气温下降,会引起血管收缩,从而造成血压升高。因此,本身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群,在处暑过后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,明显降温天气时,要避免早晚在户外呆太久时间。
04
鼻炎
有些人每年秋天就开始犯鼻炎,喷嚏、鼻涕不断,眼睛、鼻子过敏。原因也是因为气温下降,天气干燥,空气中浮尘较多,就容易侵扰到鼻子。
05
抑郁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处暑过后进入秋天,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。过于悲伤则易伤气,中医称“悲则气消”,日久使人意志消沉,免疫力低下,易产生抑郁,因此应该保持心情清静和安宁,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,调气安神,才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。
02
藏医教你如何调养
饮食调养
在饮食调养方面,夏季积聚的赤巴会在秋季发作,因而需食用甘、苦、涩味的饮食,可以平和赤巴之热。
甘味:藏糖、蜂蜜、藏红花、葡萄、甘草、银耳、甘蔗、梨等食物,这些食物味甘多质润而善于滋燥。
苦味:獐牙菜等食物。
涩味:毛诃子、诃子等食物。
起居调养
起居分为日常的起居行为和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两个方面。
日常起居行为是为了一切众生身心安乐和延年益寿,在生活中禁忌不合适饮食和起居,要经常克服能诱发一切疾病的外缘,对于各器官不能使其疲困不堪。经常沐浴,能增长,增加身体的热量,使人容光焕发,能消除身体发痒,多汗,有气味,制止消瘦,降低体温。在藏区,藏医药浴法就是最受藏族人欢迎的养生保健方式。
功能主治:解表发汗、消炎止痛、平黄水、活血通络。用于各种皮肤病及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,痛风,偏瘫,妇女产后疾病。软组织扭伤等症。
(上述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,如有相关病症,请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购买并遵医嘱。)
季节性的起居行为,应根据冬夏日更替,春秋相象,日偏南偏北等不同时节选择适当的起居行为,秋季为草芽及禾穗成熟时期,秋热之故,易起赤巴病,要服用甘、苦、涩味的饮食,寒热要均匀,因此注意添加衣物,不能受凉。